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深入探讨用位掩码代替分支(3):VC6速度测试
阅读量:6315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2

本文共 6641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2 分钟。

  wuhanbingwhdx提到了数据相关也会影响流水线()。

  他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但是,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仅仅处理一个数值。比如将循环展开,在内循环处理2个或更多个的数值。而现代编译器面对循环展开时,在编译优化操作中会调整指令顺序,错开有相关性指令。因现代处理器支持超标量,这样的指令顺序调整能获得较好的指令级并行度,从而优化了性能。
  其次,就算编译器对循环展开优化的不够彻底,没将相关性指令错开。但因现代处理器支持乱序执行,当遇到相关性指令需要等待时,处理器会处理后面未相关的指令,从而保持处理器满载尽量减轻相关性等待造成的性能损失。
  第三,现代处理器还支持寄存器重命名技术——当两处代码用到同名的寄存器时,译码器会做寄存器重命名处理给它们分配不同的寄存器,使数据不会干扰,从而获得更高的指令级并行度。

  上面说了很多理论知识,实际性能到底怎么样呢?还是写代码测一测吧。

一、目标——将64位像素转为32位像素

  将64位像素转为32位像素,是饱和处理的最典型应用。

  64位像素有4个通道,每个通道16位(带符号16位整数)。每像素8个字节。
  32位像素有4个通道,每个通道8位(无符号8位整数)。每像素4个字节。

  转换方法为——将每个像素的4个通道由16位(带符号16位整数)转为8位(无符号8位整数)。因为每次都是对4个通道进行处理,所以能获得较高的指令级并行度。

  具体的存储格式为——

注:

1.内存地址由低到高(从下到上),垂直方向的每一格是一个字节。+0代表数据基址,+1代表数据基址+1,以此类推。
2.左为“64位像素”数组,右为“32位像素”数组。
3.图中使用了用双边线来分隔像素。因“64位像素”是8字节,而“32位像素”是4字节。所以对于16个字节的空间,左侧能存放2个像素、右侧能存放4个像素。
4.图中使用了用实线来分隔通道。“64位像素”的通道是16位,占用2个字节。“32位像素”的通道是8位,只占用1个字节。
5.图中使用了用虚线来分隔字节。主要用于“64位像素”。
6.这里采用了Windows位图通道规则,即通道顺序为B、G、R、A(从低到高)。例如:“B0”代表像素0的B(蓝色)通道、“A0”代表像素0的A(不透明度)通道、“A1”代表像素1的A通道……以此类推。
7.这里采用了小端(Little Endian)方式的字节序(Endianness),即最低地址存放的最低字节。采用小写的“h”、“l”来表示“64位像素”通道的高、低字节。例如:“B0l”代表像素0的B通道的低字节、“A0h”代表像素0的A通道的高字节……以此类推。

  上面貌似挺复杂,又是图表又是大段文字的。其实,代码写起来很简单的,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理会通道顺序与字节序问题——

// 用if分支做饱和处理 void f0_if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255) ? 255 : (BYTE)pS[0] ); pD[1] = (pS[1]<0) ? 0 : ( (pS[1]>255) ? 255 : (BYTE)pS[1] ); pD[2] = (pS[2]<0) ? 0 : ( (pS[2]>255) ? 255 : (BYTE)pS[2] ); pD[3] = (pS[3]<0) ? 0 : ( (pS[3]>255) ? 255 : (BYTE)pS[3] ); // next pS += 4; pD += 4; } }

  参数说明——
pbufD:目标缓冲区的地址。如“64位像素”数组的首地址。
pbufS:源缓冲区的地址。如“32位像素”数组的首地址。
cnt:像素个数。

  使用方法——

signed short    bufS[DATASIZE*4];    // 源缓冲区。64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16位) BYTE    bufD[DATASIZE*4];    // 目标缓冲区。32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8位) f0_if(bufD, bufS, DATASIZE);

  对于数据处理来说,用指针比用数组写起来更简洁,而且执行速度更快。

  而且C语言中的指针支持下标运算符,能够用下标访问后面的元素(“pD[1]”相当于“*(pD + 1)”),简化了不少代码。(指针下标可参考 )
  例如“pD[1] = (pS[1]<0) ? 0 : ( (pS[1]>255) ? 255 : (BYTE)pS[1] );”这行代码的数组写法为——

pbufD[i*4+1] = (pbufS[i*4+1]<0) ? 0 : ( (pbufS[i*4+1]>255) ? 255 : (BYTE)pbufS[i*4+1] );

 

  因为条件语句“if”的代码写起来比较繁琐,所以这里用到了条件运算符“?:”来简化代码。例如“pD[1] = (pS[1]<0) ? 0 : ( (pS[1]>255) ? 255 : (BYTE)pS[1] );”这行代码的“if”写法为——

if (pS[1]<0)     pD[1]=0 else if (pS[1]>255)         pD[1]=255 else         pD[1]=(BYTE)pS[1];

 

二、测试方法——测试程序的框架

  前面已经编写了一个函数f0_if,随后我们会编写多个函数,分别测试性能。具体怎么测试呢?难道是为每一个函数都写一套测试代码……不,那样的话太糟糕了。

  我们可以利用函数指针进行统一的测试。函数指针定义如下,与f0_if的参数列相同——

// 测试时的函数类型 typedef void (*TESTPROC)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;

 

  有了函数指针后,进行测试就很简单了,只需要将要测试的函数传递过去就行了。例如这样测试f0_if——

runTest("f0_if", f0_if);

 

  runTest代码如下——

// 进行测试 void runTest(char* szname, TESTPROC proc) {
int i,j; DWORD tm0, tm1; // 存储时间 for(i=1; i<=3; ++i) // 多次测试 {
//tm0 = GetTickCount(); tm0 = timeGetTime(); // main for(j=1; j<=4000; ++j) // 重复运算几次延长时间,避免计时精度问题 {
proc(bufD, bufS, DATASIZE); } // show //tm1 = GetTickCount() - tm0; tm1 = timeGetTime() - tm0; printf("%s[%d]:\t%u\n", szname, i, tm1); } }

 

  printf输出的是测试时间,单位毫秒。值越小,表示所花时间越少、运行速度越快、性能越高。

  这里用到了timeGetTime来计算时间,要注意加上winmm.lib库——

  对于bufD、bufS、DATASIZE,我是这样定义的——

// 数据规模 #define DATASIZE    16384    // 128KB / (sizeof(signed short) * 4) // 缓冲区 signed short    bufS[DATASIZE*4];    // 源缓冲区。64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16位) BYTE    bufD[DATASIZE*4];    // 目标缓冲区。32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8位)

 

  缓冲区的尺寸是特意规定的。对于现在主流CPU来说,Intel处理器的二级缓存一般是每核心256KB,而AMD处理器的二级缓存一般是每核心512KB。所以数据最好不要超过256KB,这样就能在二级缓存上完成处理,避免了内存访问延时造成的干扰。

  于是我给bufS分配了128KB,给bufD分配了64KB。

三、更多的测试

  用min、max做饱和处理——

// 用min、max饱和处理 void f1_min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
 

 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,用求负生成掩码——

//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.用求负生成掩码 void f2_neg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
 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,用带符号右移生成掩码——

//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.用带符号右移生成掩码 void f3_sar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
 

四、全部代码

  全部代码为——

//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.用求负生成掩码 #define LIMITSU_FAST(n, bits) ( (n) & -((n) >= 0) | -((n) >= (1<<(bits))) ) #define LIMITSU_SAFE(n, bits) ( (LIMITSU_FAST(n, bits)) & ((1<<(bits)) - 1) ) #define LIMITSU_BYTE(n) ((BYTE)(LIMITSU_FAST(n, 8))) // 用位掩码做饱和处理.用带符号右移生成掩码 #define LIMITSW_FAST(n, bits) ( ( (n) | ((signed short)((1<<(bits)) - 1 - (n)) >> 15) ) & ~((signed short)(n) >> 15) ) #define LIMITSW_SAFE(n, bits) ( (LIMITSW_FAST(n, bits)) & ((1<<(bits)) - 1) ) #define LIMITSW_BYTE(n) ((BYTE)(LIMITSW_FAST(n, 8))) // 数据规模 #define DATASIZE    16384    // 128KB / (sizeof(signed short) * 4) // 缓冲区 signed short    bufS[DATASIZE*4];    // 源缓冲区。64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16位) BYTE    bufD[DATASIZE*4];    // 目标缓冲区。32位的颜色(4通道,每通道8位) // 测试时的函数类型 typedef void (*TESTPROC)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; // 用if分支做饱和处理 void f0_if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255) ? 255 : (BYTE)pS[0] ); pD[1] = (pS[1]<0) ? 0 : ( (pS[1]>255) ? 255 : (BYTE)pS[1] ); pD[2] = (pS[2]<0) ? 0 : ( (pS[2]>255) ? 255 : (BYTE)pS[2] ); pD[3] = (pS[3]<0) ? 0 : ( (pS[3]>255) ? 255 : (BYTE)pS[3] ); // next pS += 4; pD += 4; } } // 用min、max饱和处理 void f1_min(BYTE* pbufD, const signed short* pbufS, int cnt) {
const signed short* pS = pbufS; BYTE* pD = pbufD; int i; for(i=0; i
"); getch(); printf("\n"); } // 进行测试 runTest("f0_if", f0_if); runTest("f1_min", f1_min); runTest("f2_neg", f2_neg); runTest("f3_sar", f3_sar); // 结束前提示 if (argc<=1) {
printf("
"); getch(); printf("\n"); } return 0; }

 

五、测试结果

  将程序编译为“Release”版,然后分别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中进行测试。

  在32位winXP上的测试结果——

== noif:VC6 ==
f0_if[1]: 2016 f0_if[2]: 2016 f0_if[3]: 2015 f1_min[1]: 2063 f1_min[2]: 2062 f1_min[3]: 2063 f2_neg[1]: 718 f2_neg[2]: 719 f2_neg[3]: 719 f3_sar[1]: 672 f3_sar[2]: 687 f3_sar[3]: 672

 

  在64位win7上的测试结果——

== noif:VC6 ==
f0_if[1]: 2075 f0_if[2]: 2012 f0_if[3]: 2028 f1_min[1]: 2059 f1_min[2]: 2075 f1_min[3]: 2075 f2_neg[1]: 717 f2_neg[2]: 718 f2_neg[3]: 718 f3_sar[1]: 670 f3_sar[2]: 687 f3_sar[3]: 686

 

  硬件环境——

CPU:Intel Core i3-2310M, 2100 MHz
内存:DDR3-1066

源码下载——
(建议阅读编译器生成的汇编代码,位于Release\noifVC6.asm )

 

转载地址:http://bakaa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阅读Android源码的一些姿势
查看>>
Web语义化标准解读
查看>>
一份代码构建移动、桌面、Web全平台应用
查看>>
高性能 Lua 技巧(译)
查看>>
区分指针、变量名、指针所指向的内存
查看>>
异步编程的世界
查看>>
最近话题火爆的四件事你知道不?
查看>>
SpringBoot整合MyBatis
查看>>
云计算产业如何率先推行信用管理?
查看>>
Android 类库书签更新(一)
查看>>
Unity3D Input按键系统
查看>>
简单的一条SQL,不简单的做事思维 NOT IN 、NOT EXISTS、LEFT JOIN用法差别 ...
查看>>
DataWorks:任务未运行自助排查
查看>>
ionic/cordova热部署
查看>>
「镁客早报」特斯拉裁员,马斯克解释没有办法;微软推出Azure DevOps赏金计划...
查看>>
centos 7.4 使用 pgxc_ctl 安装与使用
查看>>
Redis 单key值过大 优化方式
查看>>
【数据库】表分区
查看>>
nutz-sqltpl 1.3.4.RELEASE 发布,在 Nutz 项目中“解决 Java 拼接 SQL”问题
查看>>
城市 | 800个地铁站数据透析的京沪白领图鉴:隐形土豪、无产中产阶级和猪猪女孩...
查看>>